当年梁启超就已经提出了这种观点。
还有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说,三纲思想是适应于秦汉大一统的集权专制需要产生的。而事实上,重视人伦关系的双向互动,是后世儒家一直坚持的。
另一方面,自己做下属时,在领导的权力与权威面前,也不知道如何捍卫自己的人格和尊严。如果明知上有错,却顺上意行,不敢进谏,曲意奉迎,也是自己人格不独立的表现。……以忠孝节义范束全国之人心,一切法度纪纲,经数千年圣哲所创垂,岂竟毫无可贵?(转引自任建树主编,《陈独秀著作选编》第二卷[1919-1922],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9年,页12)梁济遗书反映了当时名儒对纲纪礼教毁于一旦的深刻担忧。孔子明确主张不可则止(《论语·先进》),孟子也说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(《孟子·万章下》)。纲只是相对于其他六种关系--即六纪--而言的,六纪就是诸父、兄弟、族人、诸舅、师长和朋友。
正视人与人关系的差异现实,如何恰当地做上级与下级,这就是三纲的基本含义。书中云:吾国数千年,先圣之诗礼纲常,吾家先祖先父先母之遗传与教训,幼年所闻,以对于世道有责任为主义。因而,力量本身即为身体之潜在的力能。
《庄子·应帝王》中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,三年不出,雕琢复朴的故事,被毕来德视为这种自我回归的退隐的例子,他以此说明,返回自身,恰恰是与接受最谦卑的生存相辅相成⑥。假如今日中国的哲学家把创造性源头放到个人主体上,所完成的变革将会产生多层面的影响。所谓静观,也即内省自观的能力,一种与终极的简单照面的方式,事实上,毕来德主张,这种能力乃是我们一般视觉之基础与存在的条件。②《庄子四讲》,第129 页。
《天下篇》: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。① 自然万物所呈现的宇宙秩序与社会政治秩序在深层次上的一致性,即统一于天,并不能简单地视为帝国秩序的自我论证或辩护方式,相反,恰恰可能存在着以宇宙秩序调校、要求甚至批判社会政治秩序的向度,甚至更确切地说,当儒者们在现实政治的抵抗中,所诉诸的正是宇宙秩序,正是天之道与天之理。
正的方面是,斯宾诺莎、莱布尼兹、尼采、柏格森等所提供的能量本体论,使得对身体的理解可获得一另类可能,毕来德或许由此受到启发。在那里, 意识面对的不是一个运动中的身体浑整的行动,而是身体本身处于静止时内在的活动,其意识抛却了一切实践的心思、一切意愿,任随一个平静下来的身体知觉来带动自身。⑤《庄子解》卷三十三《天下》,《船山全书》第十三册,岳麓书社1996 年版,第473 页。而皇权自诩的这种角色,在旧制度时期从来未曾受到挑战,因为没有别的原则可以拿出来与它对抗。
致力于与他人一同创造符合其需求的社会,而不再是符合某种宇宙的秩序。但就毕来德与庄子对照而言,依然可以发现一些需要更深入探讨的问题。这种主体概念随着时间深入到整个中国社会,最后形成一种文化特征。这一观念在政治上的效应就是,皇权被赋予一种中介的角色,而创造性的源泉必须通过这一中介来产生并调解人类万事万物。
这样,身体不再是解剖学上的物理-生理的身体,也不是客观对象化的身体,不是作为视觉对象的形质之躯体,而是我们所拥有的或是支配我们所有已知或未知的官能、潜力之总和(totalité)①。以《庄子·达生篇》吕梁男子游水为例,毕来德主张,天的机制是完美的,是自发、必然与高效的统一,同时它也是完全或完整的,因为这种活动是在我们所有官能与潜力共同整合之下产生的。
具体的个体被抛到一边,存在的只是组织的名称,而最高点就是把国家作为政治现实的行为准则的抽象观点。尽管如此,毕来德的下述发现与清初的王夫之英雄所见略同:庄子的思想,从来也不曾在政治上,或是宗教上能够被任何人加以利用④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动,才是我们自主性的基础与保障。国家政策从外界强加上个体头上,要把那个终将把所有生命都吸入其中的抽象观念付诸实现。而庄子所呈现的活动机制主要是两种:人的机制与天的机制。⑧ 如果说忘刻画了由人而天的机制过渡,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①《庄子四讲》,第42、39 页。毕来德通过庄子所呈现的身体-主体构想,大抵而言,具有以下几个向度: 首先,身体是官能、资源与力量的总和。这一思想,对我们来说,很是非常新鲜,因为我们一直认为由我们的意识所掌控的行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①《人间世》:且夫乘物以游心,托不得已以养中,至矣。
《天下篇》:澹然独与神明居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,而不敖倪于万物。庄子对孔子及其与新时代(即毕来德所谓的帝国秩序)的关联的思考,参见陈赟《从帝王之统到圣统:治教分立与孔子圣化》,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《儒林》2011 年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自发的活动,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非意识的,要高一级。个人的道德差异和心理差异不会出现,出现的却是公共福利和生活水平的提高。
③ 虚空与混沌,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主体意识的边界,同时也意味着主体自主性能力的边界。《大宗师》:朝彻而后能见独。
身体-主体 作者简介:陈赟,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、博士生导师(上海200241) 在《庄子四讲》中,毕来德(Jean Fran?ois Billeter)先生富有洞见地指出,由人而天的机制转换构成了庄子哲学的核心。这里触及到了一种可以称为主体性的基础物理学的学问⑥,一个新的层面必须被思及,这就是毕来德所谓的游的机制。而无法实现虚空,我已经说过,只会产生重复、僵化,乃至疯狂。这一变革将能在保存历史的同时超越历史,为政治自由提供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①《庄子九扎》,第23 页。
它有一种哲学的意义,因为其中即有对必然的认识,也有一种由此产生的,由对必然的静观所产生的第二性的自由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容易看到,而在一个由身、家、国、天下等多种结构不断被脉络化的思想中,个人甚至不能作为任何某种既定秩序的单位,而是在不断秩序化与结构化中充实、协调的日新主体。
⑤参见于连《势:中国的效力观》,卓立译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。黄帝的演奏越是精妙、深刻、内在,便越使北门成陷入一种浑噩的状态。
他试图从意识与观念的近代式控制下解放身体,身体在其本然的状态下,潜在地拥有天的机制,是后天的意识、语言与观念等阻碍了这一机制的发用,从而使得主体退回到人的机制中。这些官能与潜力包括了我们自己意识到和没有意识到的所有一切。
⑤ 所谓的大道的活动,即grande activité (大活动),是对《天运篇》原文道的翻译。⑥《庄子九扎》,第14 页。但问题是,力能不管是自行发生还是在驾驭与引导下发生或转化,都要求一种在它之外的东西,而仅仅从力与能的角度来定义身体时,如同于连(Fran?ois Jullien)所勾勒的势化的社会一样⑤,仍然脱离不了意义的缺位,甚至强化了这种意义的缺位。个体逐渐丧失自己要如何生活的道德决定权,相反却作为一个社会单元遭到统治,接受衣食教育,被安排到一个合适的住房单元里,享受着群体感到快乐和满足的娱乐标准。
这种观察虽然不无深刻之处,但却至少有简单化约的倾向,它无视传统士人与传统政治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,而前者在出与处、进与退、隐与显之间的巨大张力,被消弭得无影无踪。正是这种未知的向度,使得我们可以领会到身体有一种自发性的运作,它不为意识所掌控。
与此相关的一个简单的事实是,政治秩序的区域被传统思想界定为天下,而天下是由在其上的天命名的。个人生活(也就是唯一真实的生活)的目标和意义不是在于个人的发展,而是在于国家政策。
对毕来德的庄子而言,心斋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工夫准备。由于在根本上去除了气论的影响,无听之以心,而听之以气所表述的庄子哲学中主体性的因、任、听其自然的质素,也就是述(继述)而不作(造作)的质素,在毕来德那里被创造性的主体观念所替代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